第一章 蔬菜栽培制度
第一节 概述
在一定时期内,同一块土地上,各种蔬菜茬口安排布局的制度通称“蔬菜栽培制度”,它包括蔬菜的轮作、间作、套作及混作等。根据当地的自然和经济条件,安排合理的蔬菜栽培制度,创造蔬菜生产的良好生态环境,维持生态平衡,有利于蔬菜生产的可持续发展;还可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制定最经济的生产方案,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效益,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
重庆地处长江上游,为川东平行褶地带,属四川盆地亚热带季风湿润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无霜期长,土地肥沃,各类蔬菜品种均适宜种植。
重庆市地形多样,且立体性强,海拔高度一般在250-800米之间,最低154米,最高在2000米左右。地貌分为中山、低山、丘陵和平坝四大类型。这种地形的多样性、立体性为重庆市蔬菜生产创造了较为有利的自然气候条件,可以利用其排开播种,生产早、中、晚熟蔬菜。由于重庆市蔬菜生产存在春淡(4、5月)和秋淡(8、9、10月),近年,利用立体气候在长江、嘉陵江等河谷沿岸建立早菜基地和在海拔500-1300米的低山和中山建了秋淡(或反季节)蔬菜基地,受到了很好的效果。
目前,蔬菜产销正朝着大生产、大市场、大流通的格局发展,因此,在安排蔬菜生产茬口和布局时,除考虑蔬菜作物生物学、生态学特性和经济成本因素外,更重要的是要面向市场、按照市场需求来安排好生产。布局上,城市周围的郊区以生产生长期较短、不耐贮运的叶类蔬菜为主,复种指数一般在4左右,高的可达6—7;离城市较近的中郊,技术条件较好的区域可种植瓜、茄、豆等较耐贮运的蔬菜;而在离城市较远的郊区可生产部分技术要求不太高的根菜类、甘蓝类等大路蔬菜。在茬口安排上,要首先考虑市场需要什么,什么品种种植在何时上市最能卖到好价钱。为使蔬菜生产获得好的效益,要克服以往小而全,百花园的种植模式,而应采取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和区域化生产,走产业化的现代生产道路。
第二节 合理的间套作
在同一个时期,同一块土地上,隔畦、隔行或隔株栽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蔬菜,称为间作。混插、混植等不规则地混合种植两种以上的蔬菜,称为混作。套作是在前作蔬菜生长后期播种或栽植后作蔬菜。
蔬菜间套作是争取农时, 提高产量,改进品质,提高
复种指数,丰富品种,解决周年生产,均衡供应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措施,能否达到这个目的是衡量间套作是否合理的重要依据。因此,要搞好间套作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一、 一、 间套作要和生产条件相适应。
一般来讲,蔬菜间套作复种指数高,经济效益大,要求投入的劳力和农业生产资料较多,对生产技术的要求较高,这几个方面都要跟上,才能收到丰产增收的效果,但如果过多过乱地安排间套作,往往造成田间管理工作跟不上,或采收不及时,反而会降低主作蔬菜的产量,影响经济收入。
二、根据人民生活和市场需求,合理安排间套作。
随着经济迅猛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蔬菜品种、品质、营养及名、特、优、新的要求更高,蔬菜生产也应由季节性生产向破季栽培方向发展。因此,应根据人民生活和市场变化,合理安排间套作,才能获得更好的效益。
三、 三、 合理搭配蔬菜的种类和品种。
不同的蔬菜种类和品种之间的植物学性状和生物学特性是不同的。 不少蔬菜中有早、中、晚熟品种之分;有耐寒耐热之分,有喜短日照和长日照之别;植株的大小、高矮、根系的深浅和所需的营养元素也有较大的差异;要搞好间套作,就要对各类蔬菜及品种有较深的认识和把握。比如黄瓜、冬瓜和豇豆等就属于高秆作物,菠菜、苋菜、葱、蒜和小白菜就属于矮生作物,将高秆性蔬菜与矮秆性蔬菜互相配合栽培,就可以避免争光的矛盾;
又如叶菜类需要的氮肥较多,对磷钾肥要求较少,而果菜类和根菜类蔬菜则与之相反,根据需肥种类和需肥量的不同,来安排间套作,则可取长补短。总之,在实际安排间套作时,要处理好主副作物之间争光、争肥水的矛盾,以充分利用地力和温、光、水、气资源,才能发挥间套作蔬菜生长的优势。
四、间套作要有主次之分,对主作和副作要作细致考虑。
主作是市场需求量大的大宗蔬菜, 生长期往往较长, 产量高; 次作则是生长期短, 产量较低的小宗蔬菜。在实际安排时,要做到主次分明,数质并举,产量与效益并重的原则进行安排和茬口衔接。比如在重庆市巴南区的早菜区, 2月下旬栽茄果类菜,行间套种春莴笋,这种形式在保证大宗蔬菜足够种植面积和上市量的同时,又充分利用了大宗菜前期的行间土地间套共生期短的菜类和品种,既增加了春淡蔬菜花色品种,又不影响主作蔬菜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在间套作安排上应该注意和重视。
间套作的形式和品种搭配是随着蔬菜科技的进步,新品种、新技术和新设施的应用在不断地变化和发展。作为生产者则需要注意经验的总结,不断地改进、完善和创新,既适应市场需要,又能提高经济效益。
第三节 连作与轮作
一、连作
在同一块土地上,不同年份内连年重复栽培同一种蔬菜作物,称为连作。一种蔬菜连年种植在同一块土地上,易造成相同病虫害的蔓延危害,产量逐年下降。如瓜类的枯萎病,十字花科蔬菜的软腐病和菜青虫,茄果类的青枯病在连作时均发生严重。同时,对于所需养分,年年不断吸收,必然造成土壤中某些营养元素缺乏,导致养分失调,地力下降,得不到充分恢复和利用。由于各种蔬菜根系的分布深浅各异,吸收养分的范围各不相同,如果年年连作同一种蔬菜,其根系吸收仅限在一定范围内,同样会造成某些营养元素的缺乏。此外,连作之后,其根系还会大量分泌出对自身有害或有毒的物质,对有益的微生物也会起到抑制作用, 影响该类蔬菜的生长发育。
不同的蔬菜种类耐连作的程度不同,应区别对待。如茄科、葫芦科、豆科和菊科等蔬菜应避免连作,而伞形科、百合科及十字花科蔬菜则较耐连作,在无病害或病害轻的地区或地块可适当连作,但为了有利于蔬菜生产的发展,最好不连作。
二、轮作
在同一块土地上,按一定的年限轮换栽种几种性质不同的蔬菜作物,称为轮作,通称换茬。在一年多熟次的栽培制度下,要求在同一块土地上不但与上一年各季栽培的蔬菜种类不同,而且与它的前后作蔬菜也不相同。合理的轮作能有效地避免或减轻病、虫、草害的危害,保持地力,降低成本,提高产量,增加效益。轮作周期的时间长短依据各类蔬菜主要病原菌在栽培环境中存活和侵染危害的不同情况而定。洋芋、黄瓜和辣椒等需间隔2-3年,大白菜、番茄、茄子和冬瓜等需间隔3-4年。 在城市近郊和工矿区附近的蔬菜主产区,常年种菜,一般采用菜菜轮作。但由于土地有限,复种指数高,则要求在有利于蔬菜生产发展的前提下,对蔬菜轮作必须进行周密细致的安排,才能收到轮作的效果。在城市中远郊季节性菜地和加工菜产地的菜粮兼作地区,多采用粮菜轮作,对土传病害的防治效果十分明显。粮菜轮作是一种非常好的栽培制度,种粮保证了口粮,种菜又能增加经济收入。目前,在重庆市中远郊广大粮区已形成了不少颇具特色的粮菜轮作模式, 对粮区蔬菜生产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第四节 蔬菜主产区的主要间套轮作形式
蔬菜主产区主要指城市近郊区或工矿区附近的蔬菜基地,以常年种菜为主。重庆市蔬菜主产区的地形地貌以低山背斜、浅丘平坝和河谷冲积地地带为主。其海拔高度多在200-500米之间。丘陵多在400米以下,沿江河谷冲积地一般海拔高度多在173-210米。形成了低山背斜晚菜区、丘陵平坝主菜区和沿江河谷冲积土早菜区等各具特色的蔬菜生产区域。
市郊菜区土地肥沃,宜耕性广,适宜种植各种蔬菜。低山背斜地区主要是由石灰质发育成的黄壤土和冷砂土,丘陵地区主要为紫色土,河谷阶地则为冲积土。热量丰富,雨量充沛,地理立体气候明显。年均温度18.3℃,最冷月份的1月均温为8.1℃,最热月份的8月均温为28.8℃,极端最高温可达43℃, 无霜期长达270-280天。低山区年均温15.9-16.1℃,最热月均温不高于26.5℃,最冷月均温不低于5℃。年降水量1100毫米左右,全年日照时数在1100-1300小时之内。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类型。
这些地区人口众多,交通方便,市场广阔,技术经济力量雄厚,种菜历史悠久,品种资源丰富,新技术推广运用广泛,蔬菜生产技术水平较高,复种多在三熟以上。根据地貌类型,海拔高度和自然资源的差异,可分为三个区域,其栽培制度和主要间套作形式如下:
一、沿江河谷早菜区的两熟制栽培
土壤为冲积土,地势平坦,土层深厚肥沃, 早春地温回升快,河谷效应明显,大春菜栽培上市较丘陵区提早一个季节。主产西葫芦、茄子、番茄、 辣椒、莲白、小白菜……。其主要栽培模式有:
1、西葫芦→(水淹)→菠菜(莴笋、小白菜、育苗、休闲)
2、茄果类+莴笋→(水淹) →莲白(萝卜、 莴笋、菠菜、育苗)
(注:“→”表示换茬,“+”表示间套,下同)
二、浅丘平坝主菜区的多熟制栽培
本地区地势较平坦,海拔高度多在 250-300米之间。栽培菜类品种繁多,复种指数高,达三熟以上。特点是充分利用土地、空间和光能。一般全年按四季安排种植。早春菜:以菠菜、瓢白、莴笋和莲白等为主。大春菜:以瓜、茄、豆和藕、芋、水藤菜等为主。早秋菜以小白菜、瓢白、芹菜、莴笋和大白菜为主。秋冬菜以莲白、花菜、大白菜、莴笋和萝卜为主。其主要栽培模式有:
1、小白菜(春莴笋)→茄果类+丝瓜(冬瓜、苦瓜)→莲白+小白菜(芹菜、冬寒菜)
2、小白菜(春莴笋) →黄瓜(菜豆) →早秋豇豆(花
菜)→莲白(大白菜、莴笋、菠菜)
3、水生菜→冬闲(小白菜、莴笋)
4、茄子(辣椒)→丝瓜(冬瓜、苦瓜)+芹菜(小白菜)→莴笋(萝卜、冬寒菜)
5、春洋芋→冬瓜(苦瓜、丝瓜)+育秋冬菜秧苗→花
菜(莲白、大葱、萝卜)
6、春花菜→黄瓜(豇豆、 四季豆) →早秋大白菜(萝
卜、芹菜、小白菜)→莴笋(菠菜、瓢白)
三、低山背斜晚菜区的多熟制栽培
海拔高度一般在500米左右。该地区森林覆盖面广,除种植蔬菜外,还种植粮食、林木和经济作物。初春地温回升较慢,大春菜(主要有番茄、茄子、辣椒、冬瓜、南瓜、豇豆和菜豆)种植和采收时期比主菜区晚一个季节。秋季气候较凉爽,昼夜温差较大,秋冬菜(主要有莲白、萝卜、大白菜、瓢白和花菜)的采收时间比主菜区早一个节气。 越冬菜到春天的抽薹期较晚。近年来。大春菜延后,秋冬菜提前,破季菜栽培有较大发展。其主要的栽培模式有:
1、春莴笋(菠菜) →豆类菜(茄果类) +莴笋→莲白(大白菜、萝卜)
2、春莲白(菠菜) →瓜类+莴笋(菜用玉米) →萝卜(莴笋、大葱)
3、春莴笋(菠菜)→茄果类(豆类、丝瓜、黄瓜)→早秋莲白(花菜、大白菜)→萝卜(大葱)
4、春洋芋(春花菜)→秋黄瓜(秋茄子、秋番茄、秋菜豆、秋豇豆、早秋莲白)→冬萝卜(冬莲白、春花菜)
5、春莲白→茄果类→秋菜豆(秋黄瓜、秋莴笋)→芹菜(大葱、花菜、萝卜)
6、春花菜(莴笋) →(菜豆、 茄子)→秋豇豆(秋黄瓜、早秋大白菜、早秋花菜)→菠菜(大葱、莴笋、芹菜)
四、塑料大棚的多熟制栽培
塑料大棚栽培蔬菜,在冬春用塑料薄膜覆盖,6月下旬至9月上旬用遮阳网覆盖育苗和栽培,起到寒能保温、旱能保湿,热能遮荫降温,增强抗灾能力,提高大棚利用率和蔬菜产量,增加经济效益。主要的栽培模式有:
1、育苗→茄果类(黄瓜)+莴笋→育苗→秋冬蔬菜
10月上、 中旬至11月上旬育茄果类苗,2月下旬移栽,行间套种莴笋;6月下旬育秋冬菜秧苗,8月中旬种秋冬蔬菜。 3月下旬至4月上旬收莴笋。茄果类菜4月下旬开始采收,10月中旬至12月采收秋冬蔬菜。
2、生姜→秋淡菜(小白菜、莴笋)→育苗
2月下旬开始栽培生姜,7月上、中旬撒播小白菜, 10月中旬育茄果类苗。子姜在6月上中旬收获,秋淡菜可收两熟小白菜或一熟莴笋。
3、茄果类菜(黄瓜)+莴笋→育苗(或秋淡菜)→冬寒菜(芹菜、大葱)。
2月下旬栽茄果类菜,行间栽培莴笋。6月下旬育秋冬菜秧苗,若不育苗可种二至三熟小白菜或一熟莴笋,10月上中旬种冬寒菜,冬寒菜从11月至翌年2月采收。
4、蕹菜+落葵(木耳菜)→育苗→秋淡菜(小白菜)→秋冬菜
2月下旬播蕹菜或落葵,或栽菜豆。蕹菜在3月下
旬至5月上旬秧苗出售, 5月上旬至6月中旬还可催芽撒播一熟落葵, 6月下旬育秋冬菜秧苗,8月下旬撒播小白菜,9月中下旬栽培秋冬菜。
5、椿芽+侧耳根+花卉
椿芽进行矮密早栽培, 行间套种侧耳根, 厢间栽培塑料盆钵玫瑰、米兰和观赏桃等花卉。椿芽可提早半个月采收,侧耳根周年生产上市,春、秋有花卉出售。
五、遮阳网膜覆盖下的多熟制栽培 重庆市郊菜区夏
季光照强、气温高、旱情重,伏旱延续时间长,又多暴雨危害,给夏季育苗和早秋菜生产造成极大的困难,秋淡蔬菜品种少,上市量不足,供求矛盾突出。近年来大力推广遮阳网膜覆盖下的多熟制栽培,为夏季育苗和早秋菜生产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促进了早秋菜生产的发展,为渡淡补缺,缓解秋淡供求矛盾起了重要作用。遮阳网膜覆盖栽培的菜类品种很多,甘蓝类、白菜类、豆类、茄果类、葱蒜类、根菜类和绿叶菜类等均可作早秋菜及破季菜栽培,品质佳,商品性好,产量较高,经济效益高。主要栽培模式有:
1、育苗→小白菜→莴笋
6月上、中旬育秋冬菜秧苗,7月上旬取苗假植或定植,
7月中旬播小白菜,同时育莴笋苗,8月中旬栽莴笋。小白菜8月中旬收,10月中、下旬至11月上旬末收莴笋。
2、甘蓝类(莲白、花菜)+小白菜
品种选用渝丰1号、 西园4号、夏光或中甘8号莲白,雪山、 白峰花菜。莲白在7月底至8月初栽植,花菜在8月上旬栽植,行间间种小白菜。9月初收小白菜,10月上、中旬收莲白,10月中、下旬收花菜。
3、大葱+小白菜
大葱在4月上、中旬播种育苗,6月下旬定植,行间播种小白菜。7月下旬收小白菜,9-10月采收大葱。
4、育苗→火葱(蒜苗)
6月上、中旬育秋冬菜秧苗,7月中、下旬栽植火葱或大蒜,
在8月下旬开始陆续收获。
5、育苗→番茄+葱
育秋冬苗后,选用渝抗4号番茄(6月上旬异地育苗),
在7月中、下旬(甘蓝、花菜苗异地遮阴假植)后定植,行间套种火葱。 8月下旬开始陆续采收火葱,9-10月采收番茄。
6、茄子+小白菜
选用9149、墨茄茄子品种,在5月底播种育苗,7月上旬定植,行间套种小白菜。8月上、中旬采收小白菜,9-10月收获茄子。
7、黄瓜+小白菜
选用津研4号和7号黄瓜品种,在6月中、下旬播种,行间套种小白菜。8-9月采收黄瓜。
8、育苗→菜豆
育秋冬菜苗后, 选用双青玉豆、意选1号、本地白花菜豆品种,在7月中、下旬播种,9-10月采收菜豆。
9、落葵→芹菜
落5月下旬播种, 6月下旬收获,选用玻璃脆青芹菜品种。5月上旬异地育苗,6月下旬至7月上旬定植,9-10月采收上市。
第五节 农区粮菜栽培模式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 广大农民在抓好粮食生产的同时,优化种植结构,实行粮菜轮作、间作、套作或净作一季产量高、效益好的季节性蔬菜,既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又弥补城市春秋蔬菜供应的不足。目前,不少乡镇已形成了颇具特色的粮菜轮作、间作和套种模式。
一、黄瓜→水稻→大白菜→莴笋
黄瓜采用早熟品种,如湘黄瓜2号、4号,2月下旬育苗,3月中旬定植,用地膜加小拱棚覆盖,4月下旬至6月上旬采收。种一季水稻,当水稻“散籽”(九成熟)后,将水田放干, 于8月中、下旬收割后,立即栽大白菜,用极早熟品种夏阳等,10月上、中旬采收。然后再种一季莴笋。
二、番茄→水稻→花菜(大葱)→春莴笋
番茄(早熟品种) 11月初育苗,2月下旬地膜加小拱
棚覆盖栽培,4月下旬至5月采收。种一季水稻,谷穗九成熟时,将稻田水放干,8月中旬水稻收获后,立即翻土整地,定植花菜(7月上旬育苗)。如果水稻土为砂壤土,则6月上旬播种育大葱秧苗,8月中、下旬定植。花菜、大葱10月中旬至11月上旬收获,然后再种春莴笋。
三、水稻→秋番茄→春莲白(春洋芋)
水稻“散籽” 时,放干稻田水,8月中、下旬收获水稻后,立即整地施基肥,带土团定植番茄苗(选用渝抗4号番茄品种,异地育苗),用“番茄灵”点花,三台果摘心,10月至11月上旬收获后整地, 12月上旬定植春莲白或种春洋芋。
四、春洋芋(春莲白)→水稻→萝卜
12月中、下旬种春洋芋或春莲白,次年4月下旬至5月上旬收,随后种一季水稻。8月中、下旬水稻收后种萝卜。
五、番茄(黄瓜)→水稻→莴笋+莲白(花菜)
2月下旬定植番茄,或3月上旬定植黄瓜,采用地膜加小拱棚覆盖栽培,4月下旬至5月底采收后,关水整地种水稻。水稻“散籽”时放水,收割后,栽莴笋。在莴笋行间套种莲白或花菜,莲白或花菜在春节前后收,炕土。2月下旬至3月上旬又栽番茄或黄瓜。
六、水稻→秋菜豆
选用生育期短的早熟水稻品种,“散籽”时放水, 8月
中旬收割, 随即带土移栽秋菜豆(选用双青玉豆品种, 事先育苗),在10月上市。
七、水稻→儿菜→水稻
水稻收割后,整地、炕田,于9-10月栽儿菜,至次年2-3月份收获,再种水稻。
八、小麦+儿菜→玉米+甘薯(红苕)
小麦行间套种儿菜。儿菜于2-3月份收获,又在小麦行间套种玉米,玉米行间套种甘薯。
九、小麦(胡豆)+茎用芥菜(即青菜头)→夏秋番
茄→小麦
茎用芥菜于9月中旬育苗, 10月中、下旬移栽,预留小麦行。 小麦于10月底至11月上旬播种。茎用芥菜2月上旬采收。小麦6月上旬收割后定植夏秋番茄,采收后再播小麦。
|